- 扫一扫,关注微信公众号
-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
- 首页
- 方丈的话
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,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。当时,外国列强入侵,饱受长期战乱的难民涌入香港,为香港带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,而佛教和僧人亦随之南移来到香港,在山林之间,筑静室,修茅蓬,相继建起了一个个「小茅蓬」、「小静室」,过着简朴、清淡的农禅生活。据永明法师在《香港佛教与佛寺》的统计,至1941年香港沦陷前,在大屿山修筑的茅蓬、静室约有94间之多,其中,大悦、顿修和悦明三位禅师所建的「大茅蓬」,最为著名。
1924年,纪修和尚由镇江金山寺来港,在寺内僧众的恳请下,住持「大茅蓬」,并将「大茅蓬」改名为「宝莲禅寺」,后人称大悦、顿修、悦明三位禅师为「宝莲禅寺」的开山祖师,纪修禅师为「宝莲禅寺」第一任住持。
第一任住持纪修大和尚开山种地,招贤纳众,奠定了香港佛教「农禅生活」的模式。战乱岁月,第二代住持筏可大和尚以非凡的魄力,建寺安僧,立规训众,办学兴教,为宝莲禅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。第三任住持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于弘法安僧的事业,广结佛缘,成就无量善事,接引无量众生。第四代住持慧命大和尚顺应时代的发展,从内地迎请《乾隆版大藏经》,结束了内地与香港佛教界30年中断往来的局面,开展中港两地佛教界的积极联系,并为中国佛教界支持与捐助宝莲禅寺建造天坛大佛奠定了良好基础。第五代住持圣一大和尚领众熏修,兴建天坛大佛,提升了香港佛教界在国际文化艺术上的地位。第六代住持初慧大和尚推动大型弘化讲座,化世导俗,利益社会大众。第七任住持智慧大和尚励精图治,修建功能齐全的万佛宝殿,与天坛大佛相互呼应,使得宝莲禅寺成为一个集佛教文化、园林景观、雕塑艺术、传统与现代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圣地;兴建 300多所希望工程学校,支持国家「以教育兴国」的政策。
宝莲禅寺经历了农禅并重、秋期传戒、树立家风、造就僧才、公益慈善、弘法利生、建造大佛、万佛宝殿等时期,迄今已有百年。而今,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,宝莲禅寺将以此为契机,以新理念、新技术开发中国佛教网络慕课(CBM,Chinese Buddha Mooc),探索佛教教育新模式,弘扬正法,树立正见,光大正教。
寳莲襌寺的发展是香港历史的一环,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。期盼香港民众一如既往,支持宝莲襌寺在弘法、教育、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,共襄盛举,再创辉煌,造福香港,利益大众。
谨祝各位身心健康,如意吉祥!阿弥陀佛!
释凈因